做有温度的教育_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做有温度的教育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读《做有温度的教育》有感

2.做有温度的教育

3.教育要有温度

4.做有温度的教育——家访

做有温度的教育_做有温度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读《做有温度的教育》有感

       书还没有读完,这次读书的速度不自觉的慢了下来,因为书里面的观点都好精辟,都说到人的心坎里和书的名字一样暖暖的,所以每次都要多读几遍。

       以往读到妙处都是直接勾画,或在旁栏上做一点自己读后的见解。这一次因为是电子书,我便摘抄在了笔记本上。

       01.在第一辑 关于 教育是什么的论述中,我厘清教育的功能″教育能给人启迪,而不能让每个人成功,但它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人的心里,等到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适宜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段富有生命的比喻。正如方华老师在讲座中说的罪犯是警察管得了的,让老师去教化肯定行不通。所以,对于教育的浪漫主义的想法的老师还是要面对现实,从而也就少了对教育结果的抱怨。

       02."教育有内外之别。外在教育是指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内在教育则强调培养个体强大的精神世界。"于是"教育是受教育者接受外界信息刺激后,引起的内在反应的过程。″方华老师强调教育生态的建设。这与“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觉其臭”。所蕴含的教育哲学应该是相同的,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问题。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看来生物学的原理是普适性的,也可用于教育当中。

       03.成功的教育是要“构建共同愿景″。"只有看得远才会有希望,只有能做到才会有行动。"就像我们在课堂问题设计中经常需考虑的"跳一跳摘桃子”的原理。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我们和孩子一起设定的目标不能太小,太容易不努力就能实现没有挑战性。太大就会空,就无从做到,也便没有了意义。

       04.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摘录)

       孩子的情绪是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课堂从师生有共同愿景开始,课堂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

       师生共同的愿景是师生共同的期待,课堂上不仅有要求有规矩,有目标还应该有味道,有好奇有怀疑。

       没有趣味的事谁都难以长期坚持,就是如此,学生也如此。

       课堂不仅是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更是师生精神意义上的.

       只有真正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有温度,才会有温度。

       逼出来的才华。另一个自己,不仅需要自发的内驱力,还需要外力与环境的逼迫,很多才华和本领都是逼出来的。

       课堂应该是师生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主题而展开的有序讨论的过程,而非以课前预期目标完全达到为标准。

       课堂教学的优劣,应该看老师怎么教而非教什么,学生怎么学而非学什么。

       老师反复打磨课的过程,就是反复重建自己的教学思维和重塑自己的教学认知的过程。

       集体备课备什么?对课堂目标课堂效果和课堂路径进行争论与探讨。

       评价的重要性在于评价在哪里,老师的着力点就会在哪里。

       要使打磨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大家就不能只盯着这堂课,大家还要看到教师为了这堂课在都做了些什么?

       教育即生长,不仅有受教育者的生长,也有教育者的生长。

       一一《做有温度的教育》方华

做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会让教师得到很多的教学启示,让教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你还在惆怅相关的 读后感 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做有温度的教育》精选优秀读后感范文三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1

        ?入职近三年,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孩子在爱中接受教育,方华老师的观点让我在教育工作中豁然开朗。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该如何做个有温度的教师呢?面对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颗爱心,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所必要的吧。如果没有一颗爱心,即使学识再渊博,学历再高,也很难成为一个好老师。幼师的工作,与别的老师不同,需要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孩子的个性与发展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就像对待不同花期的花朵一样,细心呵护,耐心引导,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绽放绚丽多彩的美丽。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教师有温度,孩子才会有温度。“自己暖和,别人感到温暖,这才是教育。”幼儿园的孩子在不需要考虑升学压力的条件下,我们正好可以慢慢和小朋友们一起感受人生的风景,让孩子们的童年不管是严寒酷暑都处在温暖里。有温度的教育,与“爱”这个字离不开,而如何“爱”也是一种智慧。而这方面不仅需要用心去经营,还需要智慧的方法去爱孩子,促进孩子各方面平衡发展。

        ?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应该懂得让孩子们的活动具有趣味性,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游戏。幼儿园孩子们还不太了解知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只有孩子们觉得有趣了,他们喜欢了,才会乐于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而他们只有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玩的开心、学的快乐,才会慢慢的感受到温度和快乐。

        ?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微笑、说话柔和、多于孩子沟通。即使幼儿园的孩子现在还不太懂事,但只要你对他露出一个微笑,他就会很开心;只要你用柔和的话语和他们说话,他们就会更靠近你;只要你多与他们呢沟通,就会发现他们有很多让人惊奇的表现。所以我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希望我的孩子们能靠我近些,再近些。我希望他们能对我敞开心灵之门,我愿意做一名有温度的教育者,让温暖和爱的阳光般充满每个孩子的童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做教师就做有温度的教师,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李镇西所说,大多数老师将教师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更高尚、层次更深的就是把这种职业当成了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希望我能做那个最虔诚的信仰者,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感受爱,发现爱,创造爱!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有温度的教育者,让孩子们在有温度的教育里快乐成长!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2

        ?深夜11点16分,我的思维仍然很活跃,我刚刚阅读完方华老师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

        ?正式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我就想通过哪个人的介绍、哪段视频或者说哪本书的阅读来了解弋阳教育这几年的发展以此来帮助自己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一再耽搁。半个月前在教育交流传播群里得知方华老师出版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我当即在群里回复了一句“一定要拜读!”很庆幸,同在群里的我校校长看到了我发这条信息,在他的帮助下周五我拿到了这本书。正逢周末,我用了两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将这本书看了两遍,阅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收获到了很多,可是,你具体问我收获了些什么,我也说不清,于是,我开始了第二遍阅读。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教育确实需要点“温度”。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不由的为方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我从未见过方老师本人,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发现他有大量的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经验。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来具体谈谈做为一个新教师阅读本书后的感触:上岗后,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在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都陆续解决了,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恰好的答案,而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答。同时,本书也把我教育工作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更直接的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豁然开朗。

        ?做为一个新教师的我对于书中一些词句还无法深刻的理解,但我想通过今后的工作,我定能从中领悟出它们的意思。因为我知道,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只有不用心学的人。我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做一件事情必能成功!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

《做有温度的教育》读后感3

        ?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疑惑翻开了这本书……

        ?先来介绍一个本书的作者:方华,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江西省督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特约撰稿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中国教师报"2014年度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细细地品读这本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这本书共分六个章节,分别是一、教育是什么,二、课堂从什么时候开始,三、怎样对待孩子,四、做个懂行的教育管理者,五,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六、学校因何而美,下边的文章多数都是方华局长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展现了他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字里行间折射出自己对教育的温度的追求与渴望。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学生在爱中接受教育,我非常认同他的这些观点。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本书也提出了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和采取策略。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老师的教育高度,方老师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下面我从具体几篇文章谈谈我的一些感触:

        ?《办好教育需要静下来》让我懂得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不能求高、求快、求全,让孩子在“静”的环境下成长才是好的教育。本文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一年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明白我需要静下心来给学生和自己重新定位。

        ?《让底线成为教育的起点》让我深入明白了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让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操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起着主导作用,我们不一定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的那么优秀,但我们要不放弃、不歧视、不丢下任何一个学生,这不仅是教育的“能”,更是教育的“德”。

        ?《教育,应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方老师用自己真实的教学经历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教育中的错误,对于“成功”一词的定位错误,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过的错一而再的重复。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改正错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中实现一个教师的成长,教育者做为一定程度的“公众人物”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应该用最正确客观的言行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独行侠”做不好教育》《家校共育赢未来》让我更加了解了家校合作的意义,合作的原则和方法,更明白了家校合作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家校合作工作是用不同的方式减轻老师平时在工作中学生带来的烦恼和心累,辛苦一阵子,轻松每一天。

        ?读完《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让我明白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而教育是有温度的。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善意的举动,都能折射出教育的温度。此刻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寒风中王校长在校门口为来参加期末考试的一二年学生加油鼓气的画面,中层干部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入校的孩子并向他们问好,是董雪璐那是那一句,我要让孩子来到学校训练能看到老师在这里,等着他们呢,还有一年级班主任蹲下身子为学生寄鞋带的温情镜头。

        ?教育的温度来自师生朝夕相处的真挚情谊,来自学生对学生的纯真关爱,来自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团结融洽。它就在班级的某个角落,就在校园的某个地方,就在我和你的身边,就在每天上演着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里。

教育要有温度

       一百多年前,千万学子经过汗牛充栋的洗礼,笔墨书香的浸渍,传承了中华文化;一百多年后,学生打开手机,轻动手指,只为了自己一时的欢愉;一百多年前,洒扫应对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一百多年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学生的常态;一百多年前,“家训”是家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百多年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的信条;一百多年前“立人”是教育的根本,一百多年后“成绩”是教育的先锋。我不能说以上是全部,至少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如此的冰冷,如此的功利。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多么希望鲁迅再世,高呼“救救孩子”!我更想说的是做有温度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教育的温度是一个圆。

        一粒种子想要长成参天大树,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合力的过程。因为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浇水,还需要适宜的条件(春天)发芽;需要阳光的关怀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一定的土壤环境,以便根从土中吸收水,矿物质,还有N元素,还有微量元素等;再加上恰当的浇水,以便分裂的细胞吸水。不经如此,只能夭折的夭折,歪斜的歪斜,空心的空心。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恰如种子长成大树一般。常听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又听说“三加二等于零”。当孩子眼里看到的多是“以义谋利”时,当家庭的主要论题是成绩时,教育的温度也就降为冰点。即便学校的教育再科学合理,教育的合力未能形成,教育的圆出现了缺口,“千里之堤”也会坍塌。

        突然听说班里的一个男生踹了老师的门,掀翻了办公室的洗手池,差那么一点就要踹到老师了,要不是家长拉着,要不是旁边的学生拉着,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踹到老师了;听说家长的到来是因为学生的学习问题;听说孩子在家只要是学习,一切都可以商量或者让路;听说孩子虽然过了青春期,可是谈学习就逆反;听说同事们都义愤填膺,因为学生竟敢打老师,必须以儆效尤。可是,那一晚,我很伤心,为了那个老师,为了那个家庭,更为了那个学生。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那个孩子会做出如此出格的事。“亲其师信其道”,不亲其师大可以走开,何必要短兵相接呢?一个老师如此孜孜不倦却换来的是学生的拳脚。可是静思之,觉得孩子的错误真的应该孩子一人买单吗?假如家长不为了学习骄纵孩子,假如孩子还有一些兴趣爱好来缓解学习的压力,假如……这又何尝不是教育冰冷的浩劫。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还是老师,在那一刻,他们之间似乎只有利益的冲突,而忘记了生命的美好。教育有可为之,必有不可为之,教育不是机器模子。当非要将不可为变成可为的时候,悲剧就会上演。

        二、教育的温度在于教师的良知。

        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教师是伟大的”,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教师是伟大的,可是我更认为不是所有的教师是伟大的。“良知之在于心”,而良知最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一个把教书等同于其他职业的教师,一个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教师,一个功利心十足的教师从来都不是伟大的。真正的教育一定是“灵魂的工程师”。因为有温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考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更多的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以人育人”。所以伟大的教师虽然也把教书当成养家糊口的来源,但他绝不会计算自己的学生竞赛得了一等奖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实惠;伟大的教师虽然也天天把自己当成老师看待,但她绝对不会把学生当成“学生”,他会把学生当成和他一样的生命个体去珍爱,其教育指向的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鲜活的生命体,意味着个体与个体之间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有不善未尝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尝复行,致良知也”。教育只有抛开功利,努力做到“致良知”,一切就会水到渠成。教育不是为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温度的教育应该是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

        二、教育的温度需在学生的心髓入微处用力。

        一百多年前,明月寄相思,李清照的一句“雁过时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让无数痴男怨女泪眼婆娑;一百年后,学生似乎更愿意在虚拟的空间里戴着面具,扮演着另一个自我。生活的本真被信息过剩而冲刷殆尽,心灵无处安放。毕淑敏说“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于是我用我的温度燃烧学生的冰冷,对抗机器的坚硬。我努力的让我的学生有那么一点点文学素养,努力的让我的学生高雅一点点,努力的让我的学生努力的向往阳春白雪,努力的让我的学生的中学生活五彩斑斓。于是,我给我的学生讲鲁迅的“彷徨、呐喊”;讲李白的“苦梦与飘然”;讲《论语》中的君子的“礼仪、利义”;讲《重返狼群》中生命的救赎;讲《最强大脑》中最强大脑的淬炼;讲《重构生命的意义》中生命原来可以重构;讲《自控力》中的冥想;讲身边的人生百态。于是我让我的学生在春天的时候观察日日走过的小道旁的不知名的小灌木的叶子又多了几片;我让学生在秋天的时候站在校园的大树下感受秋风的洗礼;我让学生在24个节气的日子里和家人朋友过一个中国的节气;我让学生为我讲砥砺奋斗的五年;我让学生在节日里互相问候抢红包﹍﹍这不仅仅因为我是语文老师,更因为我深知,学生无论是放浪形骸也好,还是木讷寡言也罢,是品学兼优还是谈学习即色变,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心髓深处都有自己的领地。所以,不以偏概全,不一概而论,不做加工模型的机器,做真正的有温度的教育“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三、教育的温度更多的是为了温暖学生的未来

        湖南某学校高三70名学生共获得267封世界一流名校录取通知书,包括239封美国综合排名前100院校,21封澳大利亚八大名校和7封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加拿大一流名校的offer;南京某学校高三学生不到470人,已有295人被美、英、法、澳、日等名牌大学录取,目前仅剩21人需参加今年高考…… 教育的神话让无数家长心之所望。可是,也就仅仅70名学生,剩下几十万的考生情何以堪。因此,我们的教育关注的更多的是一般,而不是个例。常常听到同行抱怨三流的学校还能怎样。毋庸置疑,衡量的标准似乎只有成绩,可是世界上毕竟绝大多是“凡夫”。 教育的温度,关乎的不仅仅是学生一个人的未来,也关乎到一个家庭的未来,甚至几代家庭的未来,因为思想是可以传递的。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让那些即将成为“凡夫”的孩子不要再成为“俗子”。将来,他们可以贫穷,他们可以从事普通的职业,他们可以一生为了养家糊口而辛劳,但至少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至少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幸福而不自卑,至少他们可以在穿梭于市井之余还在心里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至少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再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这就是教育的温度,教育不仅仅为了眼前的苟且,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传习录》中说“吾儒养心,未曾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而我也想说“吾儒教学,未曾离却温度,唯有顺其天则生灵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唯有如此,方无愧于“育人”二字。

做有温度的教育——家访

       教育很多时候需要一些温度,一些平凡的小事,平凡的人,小的细节所传递的温暖让我们一生无法忘怀。尤其是孩子们遇到了困难,我们的一句问候,一声关怀,可以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安慰和鼓励。

        教育不光有知识,要有家国情怀,小小的肩膀可以扛起国家的责任。因为世界终将他们的。

        心存希望,让利他之心还你一个惊喜。你做了很多好事,可人家不感谢你,归根结底还是你做的不够好!并不是说要你获得所有人的认同,而是要将我们的善意与温暖传递到人的心里,而不是只停留在行为。这点在家庭教育,师生关系中最明显了,哪个家长不爱孩子,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好,有出息,因此用自己的方式来“控制”着孩子(学生)们按我们的方式去成长,却忽略了孩子们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相由心生,当你的内心圆融,自信时,你的容貌也会因心灵的丰盈而变得更加美丽。

        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国情怀,为民族为使命学习,不要让孩子成为利己主义者,而是要成为有爱国情怀的人。减少抱怨,更多相信,向身边的人传递更多温暖。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做有家国情怀的爱心传递者。为中华掘起而读书!让孩子们找到生命意义。

        要做到有温度的教育,就要改变坏的习惯,而要改变坏的习惯要先做到灵魂三问:

        1.你改变的意愿有多强烈?

        2.你这个习惯形成多久了?

        3.如果你不改会有什么后果?

        改变一个坏习惯并不意味着要终结这个坏习惯,而是要用另一个更具建设性的习惯取代它。

        “坏习惯”就如同地里的杂草,不想要它生,我们可以种满鲜花。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如同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做有温度的教育——家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是通过交往形成的,而家访工作就是教师主动与家长交往的最好方式。为促进家校之间的亲密联系,金秋九月,老师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怀揣着一份爱心,一份责任,踏上了家访活动的征程。

        家访,

        不仅是用眼睛去看,

        更是用心灵去倾听,

        在一次心灵交错里,

       让教育更具内涵,

       更见温情和深度!

        心灵的距离,就是我们脚下的距离

        心中有爱、肩上有责任,

        口中有言、脚下有行动,

        我们言而有信、踏步有痕!!

        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师与生的磨合,心与心的交流。只有师生融洽,心灵相通,才能弹奏出优美的乐章。

       家访,让教育更精彩!在家访结束后,教师们撰写家访手记。

       作为班主任,要想全面了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家访”便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座爱的桥梁!家访,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是一种触动。家访,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在开展普遍家访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五类家庭:一是单亲家庭;二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三是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四是残疾学生家庭;五是心理障碍学生家庭。

        ? 这一学生群体总体上家庭经济比较拮据,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学生的家庭都是以小商小贩为主。家访对他们的感触更深,帮助更大。部分去家访的老师都深切地感受到,在我们身边真的存在着这样贫困甚至不幸的家庭,他们是多么需要我们的帮老师深入了解同学的家庭,同学的母亲身体卧床,常年靠药物维持病情,家里全靠父亲打工养家糊口,家里兄弟姐妹五个,同学也是很乖巧懂事的,在家经常帮忙照顾父亲,在校的学习也从来不用父母操心,学习成绩一直是在进步。在班级里也是最勤快的,经常帮助值日生打扫教室,为班级做了很多贡献。

        家访活动已接近尾声,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仍在不断延续,我们要更加关注被家访学生的后期表现,要预防他们可能出现的反复。我们还要看到,还有许多要走访而来不及走访的学生,我们要不拘形式,不赶任务,扎扎实实的家访下去,永远架起这座联系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在今后的工作中,家访将督促老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用心浇灌每位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 新的学期,集体家访继续温暖人心,立德树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家访,让老师走进学生的家庭,关爱学生的心理,他们来到同一间教室,他们是不同的个体,走进他们的家庭,更知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更能看到孩子的成长需求,了解到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植于家庭教育,做好家校的合力,共育孩子健康成长,家访,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温度!

       好了,今天关于“做有温度的教育”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做有温度的教育”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